词条 | 塔哈·侯赛因 |
释义 | Taha Housaiyin 塔哈·侯赛因(卷名:外国文学) ▅ahā ╩usayn (1889~1973) ![]() 塔哈·侯赛因在大学时期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,两篇博士论文《纪念阿布·阿拉》(1914)和《伊本·赫勒敦及其社会哲学》(1918),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。20年代前后,他主要从事教学及欧洲文学特别是希腊和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,并不断发表文学评论和文学史研究文章。1926年发表《论贾希利叶(蒙昧)时代的诗歌》,根据欧洲人文主义者的理性主义、思想自由和大胆怀疑等原则,对伊斯兰教出现前的阿拉伯诗歌进行考证和分析,受到保守派的围攻,书一度被查禁。此后他出版了《星期三谈话》(1925~1926)、《哈菲兹与邵基》(1933)、《谈诗和散文》(1936)、《关于我们的现代文学》(1958)等论著。这些著作肯定了阿拉伯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,强调向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学习的必要性,注意通过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分析来研究作家和作品,主张以理智和逻辑来代替传统的偏见。 自传体作品《日子》是他的代表作,共3卷,先后发表于1929、1939和1962年。这部作品的语言和风格被认为是当代阿拉伯散文文学的典范。 他的中、长篇小说比较重要的有:《鹬鸟的唤声》(1934)、《一个文人》(1935)、《苦难树》(1944)等。短篇小说集有《大地受难者》(1948),反映了埃及劳动者的苦难。宗教历史小说有《先知外传》(3卷, 1929,1942,1943)、 《真实的诺言》(1948)等。50年代还写出一批伊斯兰历史人物传记,试图在伊斯兰圣哲身上和教义中发现“社会主义因素”。此外还有散文通讯集《来自远方》、《巴黎之声》等。 ![]() 塔哈·侯赛因对当代埃及文学和阿拉伯文学影响巨大,被誉为“阿拉伯文学泰斗”。他的作品,特别是《日子》,已被译成世界多种文字,也已有中译本。 |
随便看 |
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,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,是一部内容开放、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。